文章目录[隐藏]
说实话,美国这个新法案来得有点突然,但仔细想想也在意料之中。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,这次的法案明显是想在半导体、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卡我们的脖子。不过话说回来,中国这些年也不是吃素的,从华为被制裁那会儿开始,我们就已经在做准备了。现在的问题是,这次的法案影响到底会有多大?我们又该怎么应对?
产业链自主可控是关键
记得去年参观过一家国内的光刻机研发企业,当时他们的工程师就说:"被人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,但也是逼着我们进步的动力。"现在来看,这句话特别应景。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这几年明显加大了,虽然和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,但在28nm等成熟制程上已经取得突破。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经提升到35%左右,这个数字虽然不算高,但比前几年已经翻了好几倍。
更让人欣慰的是,不只是半导体,在新能源车、光伏这些领域,我们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善。就拿动力电池来说,全球前十的电池厂商中国占了六家。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,正是我们应对美国技术封锁的最大底气。
多边合作不能丢
有个做外贸的朋友跟我说,现在最头疼的不是美国市场,而是担心产生"寒蝉效应",让其他国家的客户也不敢和中国做生意。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。所以我觉得,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,还是要继续扩大"朋友圈"。RCEP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今年一季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.3%,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。
欧盟最近的态度也挺有意思,虽然跟着美国在部分领域对我们设限,但在新能源、环保技术等方面反而加强了和中国的合作。这种"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"的局面,其实对我们是有利的。
人才战略要跟上
说到这个,我想起去年清华半导体专业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比前年提高了20多分,报考人数也创了新高。这说明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了。但光有热情还不够,关键是怎么留住这些人才。现在各地都在建半导体产业园,配套政策也很给力,这是个好现象。
不过话说回来,人才培养是个长期工程。美国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领先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才引进政策。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突破,比如简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手续,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等等。
总之,面对美国的新法案,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,也不必过分悲观。中国这么大的市场,这么完整的工业体系,只要坚持走自主创新这条路,同时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,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。毕竟,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封锁从来都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。
评论列表 (10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