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[隐藏]
读《石钟山记》时,最让我感慨的是苏轼那种"事不目见耳闻,不可臆断"的治学态度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宋代士大夫的治学态度究竟如何?从苏轼这篇文章中,我们或许能窥见一斑。当时的士大夫阶层,确实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学态度——一种是像李渤那样浅尝辄止、主观臆断;另一种则是苏轼这样躬身实践、求真务实。

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,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大夫阶层空前壮大。按理说,这样的环境应该培养出大量严谨治学的知识分子。但现实却颇为复杂。一方面,宋代确实涌现出许多像苏轼这样注重实证的学者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,而是亲自考察、验证。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真相,不惜在月夜乘舟前往险境,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。
但另一方面,宋代士大夫中也存在不少"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"的人。他们宁愿在书斋里空谈义理,也不愿走出书斋去实地考察。这种风气在理学兴起后尤为明显。朱熹就曾批评当时的学者"终日谈空说妙,而不肯着实下功夫"。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某种局限。
宋代士大夫治学的两面性
有趣的是,宋代士大夫的治学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。一方面,他们极其重视经典研读,对经史子集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。司马光编撰《资治通鉴》耗时19年,这种严谨的治史态度令人叹服。另一方面,他们又常常陷入"纸上谈兵"的窠臼,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。苏轼在《石钟山记》中批评的正是这种倾向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即便是像苏轼这样注重实证的学者,也难免受到时代局限。比如他对石钟山声音的解释,虽然比前人更接近真相,但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仍不够准确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时代的学者都难以完全超越时代的认知框架。宋代士大夫的治学态度,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,也有需要反思的局限。
说到底,苏轼在《石钟山记》中展现的治学态度,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启示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是否也常常犯"臆断"的错误?是否也像那些"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"的士大夫一样,满足于二手信息而不愿深入探究?这些问题,值得每个现代人深思。
评论列表 (7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