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[隐藏]
说到王安石为何选择隐居,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这位后来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在34岁时曾经有过一段"半隐居"的生活。那是在1054年,王安石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,在回老家临川的路上游历了褒禅山,写下了著名的《游褒禅山记》。这个时期的王安石,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。

有趣的是,王安石的隐居并非完全消极避世。从他的游记中就能看出,即便是游山玩水时,他也在思考人生哲理和治国之道。他在褒禅山后洞探险的经历,后来直接启发了他"世之奇伟、瑰怪,常在于险远"的政治理念。这种隐居更像是在喧嚣中的沉淀,是为了更好地出发。
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
当时的北宋官场积弊丛生,王安石虽然年纪轻轻就展露才华,但也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:"每念及此,未尝不中夜起坐。"这种苦闷,或许正是他选择暂时离开官场的重要原因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就在隐居期间,他反而更加系统地形成了变法思想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"退一步海阔天空"吧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细节:在《游褒禅山记》中,王安石特别描述了因同伴犹豫而未能深入探索后洞的遗憾。这种"未尽兴"的感觉,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他对政治改革的态度——后来他重返政坛推动变法时,那种"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"的执着,在早年隐居时就已经初现端倪了。
评论列表 (4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